打赌,你肯定是第一次见。
什么大场面?喏——一支预告片里的,这么个画面。
说稀奇吧,灾难片你也看过不少了。
说不稀奇——
看出来那座冻成冰糖葫芦状的东方明珠塔了吗?
没错。
在毁地标这点上,我们终于和世界接轨了一回。
眼看电影里,白宫、帝国大厦、自由女神像都已经被炸飞几百回了,但你可见到谁敢动我们的标志性建筑一砖半瓦吗?(说《长城》的请不要闹)
吃惊的地方还不只这一处。
今日发布的终极预告,真实地把Sir征服了。
危机倒数,一场难以逆转的灾难临头,木星将吞食整颗地球。
战士手持重型机枪猛烈开火,声嘶力竭地咆哮着粗口。
而他的目标,竟是覆盖整片天空的木星红斑。
去你妈的!
不卖关子,终极预告奉上。
连看了3遍,不觉中热泪涌动。
请带好耳机,调亮手机屏幕,如果觉得爽,请大声说“卧槽!”。
说真的,对它的期待值是越来越高了——
《流浪地球》
在《流浪地球》公布预告时,科幻迷本Sir就跟上了前瞻:这口恶气国产片终于要出。
前几天梳理春节片单,考虑再三敲下这句话——
“国产科幻里程碑”的称号,可以先让《流浪地球》保管。
从Sir收到的一些风声来看,这猜想正一步步应验。
“像流浪地球一样,中国的科幻电影今天正式启航了。”
在昨天,原著作者刘慈欣超超超前点映后这样说道。
2019中国科幻元年?今天去看了
这句话的“?”,在变成“!”之前,一个问题至关重要:
你信不信?
一、流浪地球,你信不信?
未来,太阳急速老化,将会吞噬整个太阳系。
热锅上的人类决定带球过人,带着地球一起逃向4.3光年外的另一个恒星系。
花了400年时间,人类在大陆上修建了12000座,size大过珠穆朗玛峰的行星发动机。
开始了为期2500年的逃亡历史。
不是乘着飞船逃离地球。
是乘着地球去流浪,逃出太阳系。
既然是逃难,就绝不是一次称霸朋友圈的休闲游。
两极冰川消融、气候异常变化、灾难频发,人口数量骤减至35亿。
幸存者移居地下城,不见天日。
地球一瘸一拐地上路了,还要面对更多的危机与挑战。
小行星撞击、大行星的引力作用、地下城中人类的相互争斗;而作为主要安全保障的地球发动机,也有随时熄火的可能......
这么说吧,隔三差五就是一场《天地大冲撞》《后天》《2012》。
比起逃难,Sir更愿意这样理解:
为了不被宇宙灭绝,人类不得不打造着自己的灾难。
故事够大。
但落实于类型片,有难度。
原著中2万字近乎评述历史的简要记录,只不过是编年体大纲;再进一步挖掘出深度和细节,才是重中之重。
所以Sir一直抱有担忧:
铺开小说中的哪几段,拍出一场120分钟的科幻冒险,这考验着导演的眼光与编剧的功力。
终于,《流浪地球》终极预告,给Sir吃下一颗定心丸。
可以说,电影挑中了,不,严格来说重置了原著本应有的戏眼。
开头,就是一则新闻:
受木星引力增强影响,地球将于37小时4分12秒后撞击木星。
是的,教科书上的那个“朱古力蛋”,正在成为地球的另一个末日。
与此同时,祸不单行。
一声声不断修正的故障数量报警使我们得知,大量行星发动机熄火,人类的生存希望受到严重威胁。
天上外忧,地上内患。
地下、地表、太空,将地球分隔成三个战场。
三场灾难救援,横贯天地。
预告片中,两队人马兵分两路,吴京领衔的“领航员”国际空间站率先抵达木星应对威胁。
李光洁、吴孟达带队的地面救援队,在无人生存的地面消除危机。
而地下城市,人们只能在黑暗中等待宇宙审判。
原著中,有一句描写令Sir印象深刻——
你在平原上走着走着,突然迎面遇到一堵墙,这墙向上无限高,向下无限深,向左无限远,向右无限远,这墙是什么?
死亡。
一场悲壮逃难的至暗时刻,希望的光亮又将怎样点燃?
Sir太期待。
这盏光,点亮的另一处黑暗,是难产多年的国产科幻。
二、国产科幻,你信不信?
“国产科幻元年”的说法诞生于2015年。
结果你也知道,被提起、放下、再提起、再放下......
而在这之前,印象最深刻的中国科幻片是啥?
……或许是《霹雳贝贝》和《快乐星球》。
国产科幻难产,我们缺的是什么?
这个问题,先不急回答。
回顾国产片的“爆款”历史,宛如一场关键词的迭代升级。
1997年,关键词“贺岁档”。
90年代,冯小刚的《甲方乙方》,成本不高,讲述着“咱老百姓自己的故事”。
票房的火热,每年一部的更新,让国产电影有了热门档期的概念:贺岁档,应运而生。
随着技术的成熟、资本的信任,商业电影开始越走越远。
2003年,关键词“古装大片”。
张艺谋《英雄》出世,更大制作,更大规模。
也带动了一系列国产古装大片的抱团出道。
这让中国观众领悟到,商业电影不应只是生活的故事会,还有太多的时间、空间,去呈现奇观。
过去两年,关键词变成了“扬我国威”。
《战狼2》和《红海行动》,地理上延展了华语电影叙事的空间,用重工业军事场面给观众注入强效肾上腺素。
有没有发现,这些电影爆款的演变,背后是中国人的关注点在不断向远处延伸
从身边的家长里短;到自己这个民族的过去;再到对国际影响力的诉求。
而《流浪地球》则是一次更远的眺望。
它开始激起我们,对于宇宙和未来的好奇。
但它能走到哪?
这不只取决于兜里的盘缠。
相比抢先一步亮相的玄幻,科幻题材先天缺钙、后天缺爱。
“中国可以去解救世界危机,你信不信?这是一个大前提。”说这句话的是导演郭帆。
在Sir眼里,这不是一句“战狼式”的自豪感。
这是向挡在路前的市场和创作者自己发问:
对于中国的玄幻故事,我们一向有很大的想象空间;从这片土壤上也能生长出科幻来,你信不信?
地球,还真不是说推就推的。
就拿“行星发动机”举例:
原著中:
这座发动机的高度是一万一千米,比珠峰还要高两千多米,人们管它们叫“上帝的喷灯”。
为了让你相信它,必须拿出硬实力。
一个力学结构更加合理,更具有工业质感的原型设计。
......尺寸设计经过精确计算,既要考虑真实的工程结构上是否具有可实现性,又要确保它足够牢固体现出极强的体量感。
它高达11公里,实在是太庞大了,且11公里是地球能够承载的建筑物的高度极限,一旦超过这个极限,建筑物就会坍塌。
在设计中,为减弱点状的压强,每一座“行星发动机”的底部被连接成面状,变成平摊的推力推动整个地球,这个过程其实难度很大。
另一方面,他请来中科院四位科学顾问,一遍遍解决剧情中关于物理和天体的专业问题,减少可能存在的科学硬伤。
同时,据说郭帆还一次次修改梗概、剧本和分场,在叙事上将小说语言逐步过渡到电影语言。
尽精微,而致广大。
小说里可一笔带过的设定,都需要以毫米级别的细节设定呈现。进而为宏大的故事填补说服力。
完成自己应该做的,接着放手一搏。
三、别人没有,你信不信?
我们是阴沟里的虫子,但总还是得有人仰望星空。
可能在许多年以后,我们也不会忘记那个站在国产科幻电影之前的名字——刘慈欣。
1999年到2006年蝉联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。
2011年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奖。
2010、2011年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科幻作家奖。
2012年人民文学柔石奖短篇小说金奖。
2013年首届西湖类型文学奖金奖、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......
2015年,凭借《三体》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,为亚洲首次获奖。
别数了,这荣誉你数不过来。
一句话形容吧——
世界上有太多望向宇宙深处的科幻作者,而刘慈欣像是望得最远的人。
看得远,不足为贵。
贵在,置身于宇宙维度后,对地球的凝视。
在宇宙的黑暗森林中,一切我们过去、现在、未来都在引以为荣的文明,将会扭曲成什么样?
没有什么能永远存在,即使是宇宙也有灭亡的那一天,凭什么人类就觉得自己该永远存在下去。
——《三体》
这是优质科幻该表达出的内核:
是警示,是寓言。
是极端环境下,人类能力的终点和值得坚守的底线。
这样的宇宙视角,成了国产科幻的敲门砖。
《流浪地球》由刘慈欣亲自监制。
来,盘一盘这些大到出奇的天文数字。
10000座“行星发动机”,4.3光年外的新恒星。
400年筹备,2500年航行,100代人参与其中。
于是,他的问题就变成了:
在文明存亡关头的天文数字下,渺小个体的生命,该用什么单位衡量?
种族存亡面前,生命价值几何?
答案冰冷而又无情,“牺牲生命”不过是一次数字统计。
未通过抽签者,严禁进入地下城
灾难来临,人们没有恐惧,只有悲鸣。
文明价值呢?
当道德、伦理、常识,统统要为生存减负,文明自然被重新洗牌。
学校教育重点都会放在理工科,不再关心哲学、美术、体育、文学;夫妻、友谊、父子......种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,也会一步步变异。
你可以把它看作一场残忍的实验——
壮士断腕之后,留下的是什么?
抛弃了作为人的骄傲,人又变成了什么?
这才是《流浪地球》宏大的意义,也是它留给我们的真正惊喜。
相比美式科幻主流,红蓝相间的个人英雄主义;日本科幻,鲜血颜色一般的末日情结。
而位于中国科幻片起点的《流浪地球》,用理性感化理性,用冰冷温暖冰冷,用黑暗照亮黑暗。
祝地球好运
这是一抹金属般坚硬,却又绽放光芒的银色。
这,是国产科幻的第一面旗。
完成自己应该做的,接着放手一搏。
四、家,你还信不信?
在原著中,关于家庭的着笔并不多。
一段父子故事,刘慈欣只留下了一个颤音。
我只见到了追授他的一枚冰冷的勋章。
这勋章是一名空军少将给我的,他告诉我,在清除地球航线上的小行星的行动中,一块被反物质炸弹炸出的小行星碎片击中了父亲的单座微型飞船。
大刘以“流浪”起头,郭帆放它“回家”。
这或许是《流浪地球》超越原著的所在。
刘慈欣后文明时代人与人之间情感关系的脆弱,在电影中成为了“中国式父子”的放大镜。
不认同、不理解、不沟通。
吴京饰演的父亲刘培强,和屈楚萧饰演的儿子刘启。
两人因使命分隔天地。
父亲没法放下任务,它关乎地球存亡。
从“流浪地球”计划启动的第一天起,我就再也回不去了
儿子没法放下怨恨,选择仇视父亲。
我已经记不清你这个混蛋的样子,你有什么资格替我做决定?
这是一个更懂中国的故事,它还原了中国人心目中家的羁绊。
有些好话出口,偏偏造成了伤害。
有些坏话出口,反而透出了留恋。
所谓羁绊,就是爱恨纠缠。
而它也终将成为最后的希望,打破天地的距离,跨越深邃宇宙。
《流浪地球》有着科幻的“硬”,也有着灾难的“刺”,但Sir从来不认为它不适合春节档的合家欢。
看预告片中的这一幕——
宇宙中作为“领航员”的父亲刘培强,注视着漂浮在宇宙中的地球。
地球上,作为救援组的儿子刘启,望向了头顶的宇宙。
这样的科幻场景很陌生吗?
Sir恰恰觉得,这很中国。
因为我们中国人最容易,一抬起头,就想到了家:“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”、“今夜月明人尽望,不知秋思落谁家”……
《流浪地球》中的一对父子,只有远隔万里的对视,却不见“家”的踪影。
家在哪里?
刘启在旁白中念到:
我原来以为家在身后,现在才知道,家在前面。
这是用中国人家的观念,重塑宇宙的冰冷法则。
无论最终结果将人类历史导向何处,我们决定,选择希望。
这句话,送给了我们。也送给中国科幻。